“29.9元充值100元话费”算不算虚假广告?
来源:工人日报
“29.9元充值100元话费,元充49.9元充值200元话费”——据2月13日《中国消费者报》报道,值元不少人在使用视频APP、话费游戏小程序时,算不算虚都看到过类似的假广话费充值弹窗广告。如此诱人的元充广告其实藏着不少猫腻,比如诱导用户下载其他APP,值元而充值实为购买充值满减券。话费如支付49.9元充200元话费,算不算虚实际上是假广购买了40张5元话费优惠券,充值满100元才能减5元,元充充值4000元话费才能享受这200元优惠。值元因涉及金额大多不超过百元,话费且很难联系到商家,算不算虚不少人只能自认倒霉。假广
根据我国广告法的规定,广告以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欺骗、误导消费者的,构成虚假广告。商品的性能、功能、用途、规格、成分、价格等信息,以及与商品有关的允诺等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,对购买行为有实质性影响的,属于虚假广告。
上述广告以低价充值噱头来引流,人们看到的是100元话费,实际上是100元话费优惠券,并且这100元优惠券要分几十次使用,全部使用完要再充值数千元——不得不说,商家此举既给消费者“挖了坑”又让消费者有苦说不出,毕竟优惠券加起来确实有100元。让人担忧的是,这种广告如今依然堂而皇之地、频繁地出现在一些APP或小程序里。
我国广告法明确规定,广告经营者、广告发布者明知或者应知广告虚假仍设计、制作、代理、发布的,没收广告费用,视情节处广告费用多倍罚款,并可以暂停广告发布业务、吊销营业执照、吊销广告发布登记证件。问题的关键在于,在类似广告中,商家的表述更多的是打了擦边球,并不完全符合虚假广告的条件和标准。
对年轻人来说,这种广告即便是点开了,在了解详情、知道商家的套路之后,大概率也不会去消费或者下载新的APP,但对老年人来说,这种广告的诱惑性和“杀伤力”可能不小,也容易引发一些误操作,进而被扣除一些费用。
值得商榷的是,商家是否一定要用这种类似给消费者“挖坑设套”的方式去营销和引流?有关平台是否要充当这种行为的助推者?对这种广告,有关方面应该尽快给出一个明确的说法。
史洪举
相关文章:
- Snap计划自周三起裁员约20% 盘后一度跌近6%
- 伯克希尔哈撒韦出售322.5万股比亚迪H股 持股比例从16.28%降至15.99%
- 为市场引入源头活水 易方达汇添富嘉实南方等多家基金公司上报北证50指数基金
- 中国人民银行在香港成功发行250亿元人民币央行票据
- 巴菲特重金抄底台积电 华尔街如何看?一文读懂
- 二季度险资投资沪深300成份股约7900亿元 监管对银行股、大盘蓝筹股和公募REITs投资给予优惠
- 王晓明:科技赋能业务发展 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
- 美银证券:维持汇丰控股买入评级 目标价升至65.89港元
- 卡卡业面包配料标注“保密”,营养成分全是“?” 市监部门:正调查处理
- 4款产品被叫停后,这类“爆款”保险产品会否“降温”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