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些事需要先开枪,再瞄准,QQ日志
你就是有事想得太多,做得太少
作者:余点
思考,需先从不是开枪一件坏事。但过度的再瞄准Q志思考,常常很顺理成章地成为行动的有事绊脚石。
我曾目睹一位朋友在网上购书,需先久久徘徊在五六本之间无法拿定主意(我保证不是开枪经济困窘)。她头头是再瞄准Q志道地分析了每本书的优劣,细化到“如果我买了这本,有事好处是需先什么,遗憾是开枪什么”,等到全部讲完之后,再瞄准Q志手一摊,有事撇着嘴问我:“我到底买不买了?需先”
所以有时我更欣赏做事一根筋的人。每天拿出五成的开枪时间思考就够了,因为剩下的还要留给行动。这样的人不会因为聪明而损失惨重。其实就我的观察来讲,压根不动脑就扑上去三下五除二的人非常少,反倒是在脑子里滚来滚去一百遍,分析各种利弊可能,恨不得纠结到吐血前一秒,盼望着一个神明出来说一句,就这么做吧,我拿绳命给你保证没问题,然后才肯下手的人,比比皆是。
可是,活了这么多年,还没发现“人生压根没有任何保证”这回事吗?“三思而后行”,到底要思多久?据传杨绛先生回复过一位学生的留言,这位学生有一大堆的思考和问题,伴随着愁云惨雾的迷茫。杨绛说了一句在我看来适合大多数年轻人的话:你就是想得太多,做得太少。
自从我看到这句话之后,就把它抄了张小纸条,贴在了我家冰箱门上。每天路过,我就要想一想,你今天想的问题是够了,可你做的有多少?
坦诚地讲,我们从小被教导要做计划、要走一步看三步的思维模式,真的也是一把双刃剑。被灌输的“凡事要三思而后行”、“谨言慎行”,其中的“度”其实非常难以把握。
于是,在每个人长大的过程中就碰上了这一段“成长剧痛期”,我们难以把握所学信条之中的分寸,于是所学所想与现实激烈碰撞带来了方方面面的疼痛。当迷茫的现状撞上野心勃勃的欲望,疼痛自然更加难耐。
相关文章:
相关推荐:
- 高风险区如何才可以降为低风险区?国家卫健委这样细化
- 快时尚巨头SHEIN最快今年IPO?连续4年盈利,去年营收227亿美元
- 商务部:已有数十家跨国公司总部对接近期来华商务考察
- 刚刚!一行两会一局广东省宣布:横琴、前海金融30条重磅利好!
- 上升11位丨东方雨虹上榜“2022全球建筑材料上市公司综合实力排行榜”
- 提前还贷潮“急坏”银行?专家预计未来有望“退潮” 但持续演进或令银行盈利雪上加霜
- 美国通胀故事:厨师、清洁工们给鲍威尔出了道难题
- 白酒消费摸底: 多款茅台酒售价领衔上涨 白酒业去库存冷热不均
- 比亚迪回应称:近期关于固态电池、钠离子电池的传言均为不实信息
- 大宗机械设备和新能源需求旺盛 多地中欧班列跑出“加速度”实现“开门红”